携手共创 无痛人生
携手共创 无痛人生
2021年6月19日,宜宾市医学会肿瘤专委会和宜宾市肿瘤质控中心举行了宜宾癌痛病例比赛,共有15位选手参赛,参赛选手体现了三个特点:一、充满综合治疗特色;二、雅江癌痛事业反哺宜宾肿瘤事业;三、人文关怀是宜宾肿瘤科的基础。
一、综合治疗特色:
用北京军区医院刘端祺教授的话概括:“只有吗啡,远远不够,离开吗啡,万万不能。”吗啡是癌痛诊疗的基础,而放疗、化疗、靶向、免疫可以让病人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甚至,不再用吗啡止痛。
雷开键教授作为学科主任的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赵又主任汇报了一例较长时间服用大剂量吗啡放弃治疗的病人,最终反复取得病理学资料确诊为淋巴瘤,最终痊愈,安全停用吗啡的案例,大家不禁感慨万千,如果不确诊使用抗肿瘤治疗,这个就只能迷迷糊糊使用吗啡到死亡,那多么遗憾,正确的肿瘤诊疗在癌痛治疗中非常重要。、
我院肿瘤科王秋医师汇报了一例历经两次根治性放疗,复发后又采用免疫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控制病情长达8年的病人,现在还可以天天游泳,而每一次复发疼痛时,吗啡剂量是相当大的,放疗之后,完全停药了呀,王秋医生说:“不能仅仅躺平使用吗啡就够了,要积极雄起抗击癌痛,现在方法很多,不要放弃。”
二、雅江癌痛经验反哺宜宾肿瘤事业
宜宾基层癌痛示范点的积极分子鞠家珍科长在雅江完成的癌痛工作在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因为地广人稀诊疗技术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最需要的是简单的吗啡治疗,借用贾钰铭教授的话:“藏族同胞可以开车10个小时到康定做放化疗,但绝对不应该为了几片吗啡冒着泥石流的风险翻身越岭跑这么远。”
一等奖的获得者是我院肿瘤科护士欧阳茗秋,她的题目是“千里吗啡漂流记”,声情并茂的叙述了我们开具吗啡注射液千里援助雅江的故事,如何做到合规合法?欧阳茗秋展示了我们的请示程序,工作流程体现了我院的吗啡管理水平。
二等奖有咱们的鞠家珍、她的雅江癌痛工作太突出,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这次她的视角是小扎西的最后一个生日,她说:“对终末期的肿瘤病人而言,生日不仅仅是一次纪念,更是一场对家人、对门巴的告别会。”充满叙事风格的演讲,湿润了现场大多数人的眼睛。
三等奖刘润是江安县医院在肿瘤科进修的医生,也是去年“传帮带”援助雅江中藏医院的医生,还是护送小扎西到没有疾病、没有癌痛世界的人,刘润医生也因此走上肿瘤医生的道路,江安除了中医院疼痛科刘英主任之外,又有了一支肿瘤队伍。
三、人文关怀是宜宾肿瘤科的基础
宜宾各基层医院的肿瘤科力量相对薄弱,与川北方向、绵阳、南充相比没法说,川北的绝大多数县级医疗单位已经有了医用直线加速器,部分县级单位是县医院、中医院各一台,而我们的县级单位都没有放疗设备,才建科不久或正在创建,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特色,就是这些单位都是从创建基层癌痛控制示范点再挂牌肿瘤科的,说癌痛示范点是肿瘤科的基础也好,说先学会使用吗啡后学会使用化疗也行,我们宜宾的肿瘤科癌痛工作室完成得很好的。
评委中的黄维、胡钧文、叶序卷、陈昕等都是宜宾基层癌痛推广的核心成员,参赛选手也是当年的积极分子。控制症状、解除疼痛,就是基层肿瘤科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让病人满意的第一步,也是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一步。这一步是肿瘤科重要的基础。
2018年开始创建的宜宾基层癌痛控制示范点的创建活动包括了各示范点到乡镇卫生院培训讲课,让各单位向县级医疗单位转诊癌痛并积极处理辖区范围病人服用吗啡过程中的毒副反应,县级单位向有放疗的三级医院转诊需要,示范点的创建也是“双向转诊”的体现。
病人的疼痛,就是我们做好癌痛事业的动力。许多病人并不怕死,而是惧怕死亡的过程中的强烈疼痛,我们不光是处理好疼痛,还上下联动,用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手段有机结合,让晚期病人长期无痛苦生存,并且回归社会,让肿瘤成为真正的“慢病”。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肿瘤事业中来。
撰稿:欧阳茗秋
审稿:贾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