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艾灸调理正当时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需要康复的朋友被迫只能居家调养,该怎样做才能在宅家期间及能改善身体素质缓解自身不适又能提高免疫力更好防御汹涌的病毒,传统康复里的艾灸疗法,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件法宝。
关于艾灸在防病治病的经验在古代很多文献典籍中均有记载,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说的是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治疗诸多疾病。晋代名医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载瘟疫流行时“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唐代的孙思邈也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艾灸产生的热量,是一种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近红外线。具有较高的穿透力,通过经络系统,能更好的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可以提高身体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能调整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机体,还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活动率,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艾灸产生的艾烟,相关研究发现能对空气中的一些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能有效减少其传播,减轻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在此疫情期间,适当的艾灸也可以作为一种净化空气的手段。
哪些穴位适合艾灸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下。
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具有补益气血,扶正培元的作用。对于很多老年体虚者,通过艾灸足三里,能促进气血运行,温中散寒,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2、三阴交穴,为足部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艾灸三阴交可以补充体内阴气,也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帮助睡眠。
3、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处,具有补肾壮阳,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扁鹊心书》里面记载“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补虚益损。
4、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振奋一身阳气的作用,是散表寒祛外湿要穴。主治咳嗽、喘逆等,艾灸可以防治风寒感冒以及落枕及颈肩不适。
5、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是健脾胃祛内湿要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各种胃腑疾患。
6、身柱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是宣肺清热、补肺强体要穴,可治疗身热,咳嗽,气喘,心悸等。
居家艾灸的方法有那些呢
1、艾条灸 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常见的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2、随身灸、艾盒灸 操作简单、安全又方便。
3、中国灸 利用自动发热技术针对不同穴位敷贴不同药物,方便安全。
注意事项及禁忌
1、注意保暖,不要受凉;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请补充温热水,这样有利于灸后排毒。
3、穴位原则上取3~5个。每个穴位控制在5~20分钟左右;
4、空腹、餐后1小时左右不宜灸,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灸;
5、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1小时内不洗澡; 9
6、室内不可太封闭,适当保持空气流通;
7、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8、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9、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人忌灸;身体发炎部位、手术部位不灸;局部红肿热痛,慎灸肿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