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释放郁闷
丹丹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她痛苦地告诉医生:“我总感到自己很无能,尤其是看到父母期望的目光,就更加难过。无法摆脱心中的苦闷、烦恼和忧愁。”原来是因为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现在的百名之后。
上初三的东东谈到目前学习情况时说,自己平常成绩不错,有时还可以指导同学,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就是成绩不好,后来竟到了一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
在中学生中,类似于丹丹和东东这样情况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很多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就谈到:“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学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都很郁闷。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这个比例相当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学生该多听听心理课
彭富春教授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节心理,释放郁闷,压力易转化成心理问题,并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他建议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课程,加强人格教育,维持学生情绪的和谐与稳定。目前,我国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乃至硕士生、博士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关键因素。他们往往孤僻、抑郁、狂躁,容易爆发情绪;他们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充满矛盾和纠纷。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易患上精神疾病,甚至会伤害自己和他人,走向犯罪。
彭富春教授主要是研究美学的,几年前,一名爱听他讲课的旁听生被人杀害,案件侦破后,人们大吃一惊:预谋者竟是这名旁听生的女同学,她见财起歹心,干脆与男朋友合谋杀人。彭富春教授说:“虚荣心、嫉妒心、投机心理吞噬了她的理智,也残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教训沉痛啊!”
他建议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卫生习惯,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在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强化关于学生人格、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一方面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分析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充分尊重有关学生的人格权和隐私权。
家长,应为孩子做点什么
针对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举办的主题为“中学生,我能为你做什么?”的心理健康讲座,给中学生提供了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受到了中学生及家长们的普遍好评。柏晓利医生认为,作为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这样做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做父母的应学会道歉,认识到修正自己不仅是为孩子,这是打破两代人僵持关系重要的一环。当你向孩子道歉时,就等于在教孩子相信自己的洞察力。如果你不停地批评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并且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包括家长对孩子过去的错误也要承担责任。通过道歉,家长塑造了自己关爱他人的行为模式。因为你的行动,孩子有了希望,每位家长身上都蕴涵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责和愤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当你中止了旧家庭模式给你的束缚时,你就等于给自己,给孩子一份厚礼。
父母言行关乎孩子心理
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不久前,北京某媒体报道的一个叫扬扬的孩子,因为无法忍受父母的离异,用她那稚嫩的手写下绝笔书后,跳楼自尽,结束了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让人触目惊心。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家庭不和而出逃、自杀或伤人的案例很多,但却很少有家长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更有甚者认为父母给你吃、穿,还有零花钱,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可郁闷的?
柏晓利医生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快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另外“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不正确的家教是构成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他们。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则关心甚少,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常因家庭关系不和所致,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有位中专学生的父母经常吵架,一次母亲外出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孩子开始恨这个家,恨自己的父母,不愿见到他们,总是没道理地向父母发火,有时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培养引导,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可见,父母是孩子最密切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关乎孩子的身心健康,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鼓起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育,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生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作为中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人;真实地看待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正视童年的现实;要有勇气承认童年发生的事情与现在生活之间的关系;鼓起勇气表露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感觉;改变自己的行为,假如这行为是残忍的、伤人心的、苛刻的或摆布别人的话,寻找足够的力量帮助自己治愈心中的那个弱小的自己;重新获得成长的力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