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性疾病罕见病(少见病)
罕见病,是相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言的,是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065%~0.1%,目前已确认的罕见病有5000~6000种,占人类疾病的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及数据推算,我国有罕见病患者近千万。我国罕见病的防治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约1%罕见病有有效治疗药物,因为发病人数稀少,罕见病患者的处境往往被忽视,成为“医学孤儿”。目前在我国,罕见病患者的用药没有纳入医保,只有极个别的罕见病能获得有限的慈善资助,由于每个病种患者数相对较少,因此极易被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及社会各界所忽视,许多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在饱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罕见病患者群体亟待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风湿免疫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病。但风湿免疫性疾病还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是跨越多个学科的一类疾病。有部分罕见病或者少见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应该于风湿免疫科就诊,那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风湿免疫科的一些罕见病(少见病)吧。
1、成人斯蒂尔病:成人斯蒂尔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长期反复发热,伴皮疹、关节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肝功能受损、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伴器官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由于无特异诊断标准,常常需排除感染、肿瘤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后才考虑其诊断。因其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或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故早期称之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但抗感染治疗无效。本病是一种介于风湿热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变应性疾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全身型(Still病)极相似。也有认为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临床阶段或是其一种临床变异型。但经长期观察,大多患者不遗留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
2、IgG4相关性疾病: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与IgG4相关的疾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4亚型可显著升高。本病常可累及胰腺、胆管、泪腺、腮腺、眶周、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肺、肾、腹膜后及动脉周围组织、皮肤及淋巴结等,患者的临床症状依受累脏器的不同而异。如累及泪腺和涎腺时出现腺体肿大、硬结;累及眶周出现炎性假瘤及眼外肌增厚;腹膜后纤维化则表现为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腹腔内空腔脏器梗阻、腹主动脉周围炎等症状;病变累及其他部位,常出现组织或器官内肿物,可造成局部阻塞、压迫症状或器官萎缩。常常容易误诊为肿瘤。
3、SAPHO综合征:SAPHO综合征是主要累及皮肤、骨和关节的一种慢性疾病。SAPHO为下列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髓炎(osteomyelitis)。1987年法国医师Charmot等提议将掌跖脓疱病、化脓性汗腺炎或重症痤疮伴发胸肋锁骨肥厚、慢性复发性多灶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等损害统称为SAPHO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皮肤损害在某一时期均有无菌性脓疱,骨损害包括无菌性骨炎、无菌性骨髓炎和关节炎。本病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无明显的致残性,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双足均见片状类圆形皮损,周围有红晕,融合成片。表皮脱落,局部无渗出及分泌物,无隆起。红色箭头所指显示皮损
风湿免疫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病。但风湿免疫性疾病还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是跨越多个学科的一类疾病。有部分罕见病或者少见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应该于风湿免疫科就诊,那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风湿免疫科的一些罕见病(少见病)吧。
1、成人斯蒂尔病:成人斯蒂尔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长期反复发热,伴皮疹、关节痛、咽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肝功能受损、淋巴结肿大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伴器官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由于无特异诊断标准,常常需排除感染、肿瘤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后才考虑其诊断。因其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或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故早期称之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但抗感染治疗无效。本病是一种介于风湿热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变应性疾病,与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全身型(Still病)极相似。也有认为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临床阶段或是其一种临床变异型。但经长期观察,大多患者不遗留关节强直、畸形等后遗症。
2、IgG4相关性疾病: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与IgG4相关的疾病,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4亚型可显著升高。本病常可累及胰腺、胆管、泪腺、腮腺、眶周、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肺、肾、腹膜后及动脉周围组织、皮肤及淋巴结等,患者的临床症状依受累脏器的不同而异。如累及泪腺和涎腺时出现腺体肿大、硬结;累及眶周出现炎性假瘤及眼外肌增厚;腹膜后纤维化则表现为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腹腔内空腔脏器梗阻、腹主动脉周围炎等症状;病变累及其他部位,常出现组织或器官内肿物,可造成局部阻塞、压迫症状或器官萎缩。常常容易误诊为肿瘤。
3、SAPHO综合征:SAPHO综合征是主要累及皮肤、骨和关节的一种慢性疾病。SAPHO为下列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髓炎(osteomyelitis)。1987年法国医师Charmot等提议将掌跖脓疱病、化脓性汗腺炎或重症痤疮伴发胸肋锁骨肥厚、慢性复发性多灶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炎等损害统称为SAPHO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皮肤损害在某一时期均有无菌性脓疱,骨损害包括无菌性骨炎、无菌性骨髓炎和关节炎。本病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无明显的致残性,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双足均见片状类圆形皮损,周围有红晕,融合成片。表皮脱落,局部无渗出及分泌物,无隆起。红色箭头所指显示皮损、
(图片来源于网络):骨扫描显示双锁骨见对称性放射性浓集,呈¨牛头”征改变,红色箭头所指
1、复发性多软骨炎: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polychondritis,RP)是一少见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缓解的进展性炎性破坏性病变,累及软骨和其他全身结缔组织,包括耳、鼻、眼、关节、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等。临床表现为耳、鼻、呼吸道软骨炎,并伴有眼、耳前庭等器官受累症状。多关节炎和血管受累也比较常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5、RS3PE综合征:血清阴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mmetrical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风湿性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的对称性、水肿性和可缓解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殊亚型。RS3PE综合征多见于老年男性。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对称性外周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尤其是腕关节、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双侧肘、肩、膝、踝及足关节也可受累,为关节滑膜的急性炎症所致,但髋关节较少受累。手和足的关节附件常常累及,屈肌腱或伸肌腱的腱鞘滑膜急性炎症可导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手背、足背皮下凹陷性水肿,影响手足关节活动,严重时不能握拳,并可能引起腕管综合征。除了上述关节症状,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不适的表现,如乏力、纳差、发热、倦怠、肌肉痛等。
6、白塞病: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其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下肢结节红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白塞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口腔和外阴的溃疡。口腔溃疡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反复出现多次的、深在的、比较大的、有痛性的溃疡。外阴部的溃疡一般也是经常反复出现。除了口腔和外阴溃疡这些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外,白塞病患者还可以出现一些其他的系统表现: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或其他部位“青春痘“样皮疹,有的患者下肢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红斑,大小不一,可以从黄豆到铜钱大小,按压时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结节红斑”,还有的患者在输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红肿或水疱或脓疱,多数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针刺反应”阳性;出现关节受累,不少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或肿胀,可以单个或多个关节,下肢关节多见,严重者出现关节积液、滑膜炎;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是消化道症状,包括吞咽困难或吞咽时胸痛、反酸、烧心、腹痛、腹泻、大便中有脓或血,部分患者胃镜或肠镜提示“溃疡”;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血栓性静脉炎以及深静脉血栓,严重者还可以并发肺栓塞,还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动脉瘤,引起局部栓塞、缺血,动脉瘤破裂后可以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有的患者可有手脚不灵活、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手脚感觉麻木、疼痛或无力,还可出现一侧的手脚瘫痪,严重的可出现抽搐、翻白眼等类似“抽羊角风”的表现,这些有可能是贝赫切特综合征损害到了神经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
7、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PS)为一种以反复动脉或者静脉血栓、病态妊娠和抗磷脂抗体(APL)阳性的疾患。APS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者其他自身免疫病,但也可单独出现(原发APS)。无论原发或者继发的AP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并无差别。女性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APS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APL阳性(无血栓史或病态妊娠史)到恶性APS(数天内发生广泛血栓),程度不一。其中,恶性抗磷脂综合征(CAPS),是一种罕见的突发的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于数天内出现中、小动脉广泛血栓(尽管使用了足量抗凝治疗),引起脑卒中,心脏、肝、肾上腺、肾和肠梗死,以及外周组织坏疽。
8、POEMS综合征: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与浆细胞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临床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polyneuropathy)、脏器肿大(organomegaly)、内分泌障碍(endocrinopathy)、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血症和皮肤病变(skin changes)为特征,取各种病变术语英文字首组合命名为POEMS综合征。POEMS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程,其预后取决于伴发疾病的性质和状况,目前的研究认为自首发症状起,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7年,孤立性溶骨性骨损害者预后较好,POEMS综合征临床症状的多少对生存没有影响,骨髓有浆细胞病变者预后较差。神经病变的不断恶化是POEMS综合征的常见结局和死因,而继发于疾病进展和化疗后的骨髓衰竭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死因,患者主要死于疾病进展,肺炎,脓毒血症,卒中和多发性骨髓瘤。
9、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比较少见,是指原因不明的发生于关节、腱鞘及滑囊内的慢性滑膜结节状或绒毛样增生性病变,其特点是关节、腱鞘、滑囊的滑膜增生,伴色素(含铁血黄素)沉着,常有关节反复出血、肿胀,有时以侵袭性的方式侵入相邻骨组织,影响关节功能,主要侵犯大关节,主要为膝关节,其次为髋关节,肩、肘、踝关节也可发生。本病可能是一种介乎炎症和良性肿瘤之间的滑膜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10、Castleman病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其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19世纪20年代CD首先被描述,1954年Castleman等正式报道一种局限于纵隔的肿瘤样肿块,组织学显示淋巴滤泡及毛细血管明显增生的疾病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vascular follicular lymphnode hyperplasia)。1969年Flendring和Schillings提出CD的另一形态学亚型,以浆细胞增生为特征,常伴全身症状。由于本病淋巴结肿大常十分明显,有时直径达10cm以上故又名巨大淋巴结增生(giant lymphnode hyperplasia)。
11、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MAS是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肝功能损害,凝血障碍及神经系统受累等多脏器病变,骨髓细胞学显示有分化良好的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又称继发性或反应性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secondary orreactive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是T淋巴细胞和分化良好的巨噬细胞过度活化和增生,进而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机体异常免疫状态,死亡率极高。常并发于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多见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
12、HELLP综合征:HELLP综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重度妊娠高血压导致全身小血管严重痉挛收缩,进而出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肝脏受损的严重妊娠并发症。HELLP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认为重要的有:胎盘源性、自身免疫、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脂肪酸氧化代谢缺陷等。
13、木村病:Kimura病(Kimura’s disease),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又称Kimura病,临床上比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改变,可见(及)皮下肿瘤样结节。此病命名较混乱,曾称为“类似慢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滤泡病”、“皮肤嗜酸性淋巴滤泡增多症”、“淋巴结和软组织的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病名。目前国内标准名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亚洲人易患此病,好发于头颈部皮肤,也可累及眼眶。发病年龄38~72岁,平均51岁。头颈部皮肤病变呈紫蓝色,边界不清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结节或肿块。眼睑皮肤和结膜受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紫蓝色结节,说明病变内有较多血管和炎症浸润。病变主要累及泪腺,侵犯泪腺时使泪腺肿大,泪腺附近的上睑红肿,临床症状与泪腺炎症类似;但大多数病变位于眼眶上方,形成肿块,使眼球前突,肿块可侵犯提上睑肌使上睑下垂;侵及上直肌使眼球上转受限,有时肿块与眶骨膜粘连。眼眶病变一般不合并全身病变,脉络膜病变可伴有头颈部皮肤结节。CT检查发现泪腺、眼外肌肿大。
14、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综合征: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性发育不良症(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dysplasia ,PPD)是一种罕见的由wntl诱导的信号肽通路蛋白3基因OMJM 603400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软骨发育不良疾病。属于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疾病中的一种,临床少见。该病表现为进行性的骨关节僵硬,关节膨大、畸形及活动受限。临床上常误诊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本病发病年龄为1~10岁,以3~8岁最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软骨过早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进行性骨关节僵硬,关节膨大、畸形及活动受限等。该病在儿童早期常无症状,典型症状出现在3~8岁。临床上以双手小关节和下肢关节受累起病者最多,常受累的外周关节依次是手小关节、髋、肘、膝、腕、肩、踝、足。发病时症状多为近端指间关节无痛性肿胀,以及因膝和髋关节受累而出现的步态蹒跚、行走困难。脊柱的受累为本病的另一突出表现,但是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后期会出现脊柱异常的体征,包括脊柱侧屈、腰椎前凸、胸椎后凸畸形。
15、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该病由Devic(1894)首次描述,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在其前或其后数日或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后来本病被称为Devic病或Devic综合征。资料显示NMO占所有脱髓鞘病的1%-22%,在西方国家比例偏低,在非高加索人比例偏高。(1)单时相病程NMO:占10-20% [2] ,欧洲相对多见,病变仅限于视神经和脊髓,视神经炎多为双侧同时受累与脊髓炎同时或相近(1 月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常较复发型 NMO 重。但是生存期较长; (2)复发型 NMO:占80%-90% ,亚洲相对多见,初期多表现为单纯的孤立视神经炎或孤立脊髓炎,仅约10%的患者首次发病视神经脊髓同时受累 ;(3)进展型NMO 少见。
有一些发病机制与NMO类似的非特异性炎性脱髓鞘病,其NMO-IgG阳性率亦较高。 Wingerchuk 将其归纳并提出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s)概念 。 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EFNS)将 NMOSDs明确定义,特指一组潜在发病机制与NMO 相近,但临床受累局限,不完全符合NMO诊断的相关疾病 。
16、大动脉炎: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可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闭塞,少数可导致动脉瘤。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的程度及脑供血情况。其并发症有脑出血、脑血栓、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失明等。
17、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坏死性血管炎,可有肾小动脉血管炎,但没有肾小球肾炎以及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以肾脏,心脏,神经及皮肤受累最常见。皮肤型主要根据皮损表现,尤以沿浅表动脉分布的皮下结节,多形性损害,必要时皮肤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系统型因累及系统广泛,临床表现多伴,诊断尚无统一标准,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提出的标准可供参考:①体重自发病以来减少≥4kg。②皮肤网状青斑。③能除外由于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睾丸疼痛或压痛。④肌痛、无力或下肢触痛。⑤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病。⑥舒张压≥12.0kPa(90mmHg)。⑦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⑧HBsAg或HBsAb(+)。⑨动脉造影显示内脏动脉梗塞或动脉瘤形成。(除外动脉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育或其他非炎症性原因。)⑩中小动脉活检示动脉壁中有粒细胞或伴单核细胞浸润,以上10条中至少具备3条阳性者,可认为是结节性多动脉炎。其中活检及血管造影异常具重要诊断依据。
18、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S)是以四肢远端严重疼痛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主要症状为疼痛、自主性功能不良、水肿、运动障碍及营养不良与萎缩,症状常于损伤后几小时内迅速出现,也可于伤后数天或数周逐渐出现,并持续数周至数年。其疼痛具有如下特征:烧灼样疼痛,轻摸或反复轻微刺激皆可引起疼痛剧烈发作,疼痛与损伤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疼痛持续时间超过预期痊愈时间。受累肢体疼痛时常伴弥漫性压痛和肿胀,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肢体忽冷忽热,时红时白,干燥或出汗。病变呈缓慢进展,晚期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萎缩与挛缩。
19、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主要累及脊柱尤其是颈椎,特征是大量而表浅的不规则椎体前和侧缘骨质增生相互间融合形成椎体前广泛肥厚骨块,又称为强直性骨肥厚或Forestier病。本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男女比约为2:1,男女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增高,45岁以前极少罹患本病。本病的病因未明,虽已有家族发病的报道但少见,研究资料提示本病可能为机械因素作用在某些附着点导致本病的发生,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全身性的生长代谢异常为本病的易患因素。本病起病隐袭、缓慢、症状较轻,疾病早期一般无特殊不适,劳累、受凉或长途乘车后活动受限,甚至颈、腰背和外周关节的僵硬以及四肢疼痛。当出现跟骨、鹰嘴骨赘或距骨骨刺时,可有足跟痛、肘痛或足痛;有时腱、韧带与骨的附着部发生肌腱末端炎引起疼痛。本病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临床症状较X线表现为轻。
20、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又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组以血清中能够检测到ANCA为最突出特点的系统性小血管炎,主要累及小血管。以小血管全层炎症、坏死、伴或不伴肉芽肿形成为病理特点。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关节痛、肌痛、乏力、体重下降等,当累及肺脏、肾脏、胃肠道、神经系统、五官时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
2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严重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以及微血栓形成造成器官损害(如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为特征。该病最早由Moschowitz在1924年描述。1958年Amorosi和Vltman总结了该病临床的五大特征,即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以及肾脏损害,并称之为TTP五联征,仅有前三大特征的称为三联征。多数TTP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治疗死亡率高达90%。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00万,国内尚无这方面资料,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进一步深入,诊断率提高,继发于其他疾病和药物的患者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在2~8/100万。发病情况通常与种族差异无关,女性稍多,且好发于育龄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22、sweet综合症: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广泛浸润真皮浅、中层引起的皮肤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同时伴有发热及其他器官损害,又名SWEET综合征。 该病多急性起病,好发于夏秋季,中年以上女性多见。在发病前1-2周常有流感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先驱症状。该病对皮质激素疗效较好,经及时、恰当的治疗,症状一般均可缓解。临床表现:1.发热、肌痛及大关节游走性疼痛;2.早期皮疹多为渗出性红斑或丘疹;3.典型皮损是扁平隆起呈多环形、圆或卵圆形的红斑,边缘常见假性水疱状颗粒或乳头状突起,个别出现暗红色大疱;4.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糜烂、溃疡。
23、Sneddon综合征:本病较少见,首先由Sneddon(1965)描述,为进行性非炎症性闭塞性动脉病。其临床特征为网状青斑合并脑血管受累的表现。Sneddon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表现为皮肤网状青斑伴缺血性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科常误诊为「特发性网状青斑」,而神经科医生则只注意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忽略皮肤网状青斑。Sneddon 综合征确切的病因未明,女性多见,约 60% 的患者有高血压,40%~50% 的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部分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付林 主治医师
2013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辅修临床医学普外科学专业
2013年-2016年: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6年至今: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工作
2017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
2018年:获得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合格证书(CDFI医师)
擅长:
风湿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关节穿刺、唇腺活检
风湿性疾病肌肉骨骼超声检查
彩超引导下风湿性疾病精准穿刺治疗
门诊地点、时间:南岸院区 星期四上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