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围墙”走进社区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分院推倒“围墙”走进社区
宜宾晚报记者 张玲 2007-4-19
昨(18)日上午8点半左右,记者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分院看到,虽然医院刚开门不久,但附近小区的二十多个居民已在医院打起点滴了。年过七旬的陈顺富老人不时和医生护士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因为身患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疾病,他长期在该医院治疗。陈顺富老人的老伴刘义明介绍说,医院收费较低,离家又近,医院的医生护士对病人的服务热情周到,对于病人调养康复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据二医院四分院负责人林海主任介绍,从今年1月份四分院试营业以来,医院每天接诊的门诊、住院患者络绎不绝,有的是来看看发烧感冒等常见突发病的,有的是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专科性疾病的,有的则是来康复调养的。
大病进医院 小病进社区
据卫生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在医疗保障体制健全的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社区卫生保健机制,即“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目前,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气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宜宾市也不例外,正在采取措施推行“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现代医疗模式,以调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调查,从建国之初开始,我国构建了比较健全的基层卫生网络。卫生站、卫生所、厂医院、中心卫生院以及遍布山村田野的赤脚医生等,构成这一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覆盖了广阔的城市和农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运行多年的基层卫生网络网底出现破漏。有资深医务工作者指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模式,是为了弥补破漏的基层卫生网络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林海认为,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林海介绍说,为了使医疗资源的配置、布局更加合理,缓解群众热切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患者得到更方便、快捷、实惠的医疗服务,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二医院最高决策层作出了“医疗服务重心下移,方便社区群众看病”的重大决定。正是在这一决策下,二医院大批技术骨干从总院下到第四分院,定位为“社区医院”的第四分院应运而生。
医院迁新居 服务更完美
宜宾城区上江北一带的不少老居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2年,月耳池街108号入住了一位“新伙伴”,来了一位“好邻居”———二医院江北仁济分院在这里开院运行了。从此,仁济分院内熙来攘往,为难以计数的患者解除了身体的疾患。
岁月在细微无声的关怀服务中流逝,几年后,随着入院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江北仁济分院的医务人员越来越感到分院有限的病床、病室等医疗资源,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
咋个办?“鸟抢换炮”已经势在必行,搬迁也就顺理成章。
原来位于月耳池街的二医院江北仁济分院,租用的场地不到1000平方米,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环境也不太好。这对让患者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难免产生不利的影响。走遍上江北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一个绝佳的搬迁地点终于被确定下来:江北戎州路5号。二医院仁济分院,正式更名为二医院第四分院。
宜宾市二医院是全市唯一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第四分院是其重要分院之一。目前焕然一新的四分院,综合性投资额达到640余万元,医疗服务场所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具备综合性医疗服务功能。
调查进社区 健康有隐忧
林海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就是要通过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内涵建设和完善服务功能。服务社区居民的社区医院的职责,就是配合政府部门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究竟怎样?为了摸清所辖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真实情况,了解社区内每一户、每一位居民的健康“家底”,2005年至2006年,二医院仁济分院的数十名医务人员,提着测压仪、带着听诊器走进新街社区居民家,对416户、1250名社区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状况的摸底调查。
尽管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是纯粹公益性医疗服务,耗时长,投入人力多,但林海认为,四分院既然是“社区医院”,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社区居民服务。这样的调查非常有意义!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以老人、儿童居多,社区居民有病不治或没有接受规范治疗的情况比较普遍。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有隐忧。
社区的老年人,患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性慢性疾病的比例较大。但一些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却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不了解自己的病情。以高血压为例,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知道患病的,只有一半的人进行治疗;而治疗的患者中,自己胡乱吃药的又占了一半。由此可见,生病后接受规范、系统治疗的社区居民,为数甚微。
经过健康调查,分院医务人员为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设立了家庭档案,每个居民都有自己详尽的健康档案册,并设立健康卡。对持有健康卡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就医,实行免挂号费,治疗费、住院费减免10%的优惠。通过诊断,把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的人群,实施动态检测和管理;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妇幼保健作为重要服务内容,制定出中长期干预策略和实施方案。
近日,有社区居民提出疑问:在月耳池街已经设立健康卡的,搬家后四分院还会实行优惠政策吗?林海对此明确作答:四分院搬家不换人,对社区办卡居民实行的就医优惠政策,依然实行!
讲座进社区 居民很欢迎
新街社区的刘婆婆,是企业的退休工人,今年已整整73岁了。刘婆婆患有妇科病,这事她除了老伴,连儿女都没讲。老伴让她去看病,可她一直没去,她心存疑虑:才300多块钱退休工资,这种病咋个医得起哟?可不舒服的难受劲儿,自个只有忍了。
二医院四分院的医生到社区的礼堂来搞医疗知识讲座,刘婆婆也抽空去听了听。没想到,这一听还收获不小。刘婆婆鼓起勇气,私下再找讲课的医生问了问,原来自己的那病可能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听从医生的建议,她让社区搞妇联工作的同志陪自己到医院检查。一检查,还真不是什么大问题,才30多块钱的药就把病给治好了。
安阜街道办事处新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元刚介绍说,新街社区处于宜宾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中属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宜宾市二医院作为宜宾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在江北设立分院,对方便社区居民就诊就医、维护群众的身体健康,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邓元刚十分感慨,四分院积极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居民都积极参与,非常感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医疗行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这样的行为更是难能可贵,重塑了“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
小病进社区 百姓得实惠
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选择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居民认为离家近的和看病方便的均占80%以上。可见,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而且,以就诊人次计算,在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居民前10位疾病是感冒58%、高血压28%、发热20%、腹泻14%、冠心病13%、糖尿病10%、外伤8%、咳嗽7%、胃肠疾病5%、呼吸系统疾病4%。所以说,“小病进社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医院一直是“人满为患”。以就诊人次计算,到医院就诊的居民前10位疾病是感冒38%、发热18%、妇科疾病10%、高血压9%、冠心病8%、腹泻7%、胃病6%、糖尿病6%、气管炎6%、口腔疾病5%。所以大医院所诊治的疾病80%—90%都是社区卫生机构可以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群众看病,往往要大医院,很多人看个头痛脑热要打的跑很远,还要排上半天号,“专家看感冒、博士治伤风”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些“小病”患者扎堆涌入医院,造成“看病难”自不待言,分散医生诊治“大病”的精力则有更大的危害性。
业内人士指出,“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就医模式的形成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在仍然只是一种共同的“理想”,要采取切实措施实现居民就医模式的转变。
林海介绍说,作为宜宾市二医院重要组成部分的第四分院,其基本定位是“社区医院”,而它又有宜宾市二医院的强大技术力量和雄厚的医疗资源作为支撑。在四分院就诊,疑难重危病例有二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治疗,完全达到了三级甲等医院的质量水平。这样的结构适应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要求,为患者带来诸多实惠。四分院作为社区医院,医生、护士就是要推倒“围墙”,提着药箱走向社区、走进家庭,变等病人上门为主动上门为社区居民服务。
这对长期身处“围墙”内的医务人员,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深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