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健康教育
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生,增加急救意识
1.积极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减轻体重、戒烟酒。
2.告诉病人心肌梗死发生的先兆症状:约有50%—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数日至数周有乏力、胸闷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疗效较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心电图呈现明显缺血改变,及时处理先兆症状,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3.家庭成员知道心肌梗死发作时的救助方法:宜立即将病人送到最近的医院或叫救护车运送。运送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病人用力。
4.向病人解释合理活动的意义,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计划。心肌梗死康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住院期⑴期;⑵期;中间期指出院至出院3个月;维持期⑶期指出院后3个月至终生。
住院康复期⑴期:目的在于解除病人心理压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运动次数每日2—3次;运动强度:心率增加20次:运动时间每次5—20分;运动方式室内活动,蹋车,上二层楼。
中间期康复⑵期:目的是增强病人康复信心和减少出院后病死率。运动次数每日1—2次;运动强度:心率增加达到最大心率的70%,感到有点疲乏;运动时间20—60分;运动方式踏车、散步、自行车、体操、太极拳。
维持期康复⑶期: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运动次数每周3—5次;运动强度:心率增加到最大心率75%—80%;运动时间30—60分;运动方式步行、自行车、慢跑、体操、耐力运动。一般活动可安排在下午,因为清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此时运动容易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不应在高温或寒冷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后不要在过冷或过热的水中沐浴;避免在饱餐后或饮用咖啡、浓茶后进行。以提高活动耐力,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防止深静脉血栓、便秘、肺部感染的并发症。病人在上下两层楼或步行2km而无任何不适时,可以恢复性生活。
5.教会病人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避免情绪激动、烦躁、恐惧、焦虑。
⑴避免接受过多的亲友探视或过长时间的交谈。
⑵避免家属对病人讲述的事情,要用安慰和解释来克服病人对疾病的消极情绪和紧张心理。
⑶尽量克服对疾病不利的生活习惯和嗜好。放松精神,愉快生活。
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寒冷刺激,消除诱发因素。
6.饮食指导
⑴避免暴饮暴食及进食大量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少吃肥肉、油炸食品、鱼
子、蛋黄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及纤维素。
⑶发病后24小时禁食。24小时后进流质,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
⑷戒烟酒,不饮浓茶或咖啡。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免用力排便而加重病情。
8.一旦怀疑病人有心肌梗死发生,应立即就地抢救。⑴即刻就地而
卧,稳定病人情绪,保证病人安静休息。⑵吸氧⑶含化硝酸甘油。⑷
待病人心绞痛得到控制,心率、心律及血压基本平稳后由专人护送医
院。⑸尽量避免过多搬动病人。
9.随身携带急救物品,如硝酸甘油、消心痛。
10.按时准确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停止、减少或增加。
11.定期到医院复查,进行运动耐量测定,了解康复效果,为恢复工作做好机体和心理准备。
临港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