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的预防
1、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越早越好。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还是按照0、1、6个月程序。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中抗体,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加倍剂量(6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体监测或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体监测,如抗体很低了(<10mIU/mL),可给予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2、切断传播途经:大力推广安全注射,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并且我们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两对半检测,并对其中的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3、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立即抽血检测
检测HBV-DNA、两对半、肝功能,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免疫处理(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滴度很高(≥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滴度很低(<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5、慢性乙肝的饮食
1、要有适量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乙肝患者大约每日需要1-1.5g/kg就可以了。这是因为蛋白质可以维持人体组织生长、更新和修复,而坏死的肝细胞正需要蛋白质来修复、更新。可选乳类、豆制品、鸡蛋、瘦肉、牛奶、鱼、虾等。
2、糖和脂肪要适量:如果乙肝患者的主食以谷物(含淀粉、多糖)类食物为主,就没必要再多吃精制糖。另外,脂肪摄入不宜过高,少吃油炸及油腻的食品。
3、要有足量的维生素:维生素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免疫力。蔬菜、水果含量较高,它们可为机体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4、食量要恰当:乙肝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吃得过饱常导致消化不良,加重肝脏负担。所以吃饭以八成饱为宜。暴饮暴食对肝脏、对胃肠功能都不利。
5、补充微量元素:乙肝患者体内往往缺乏锌、锰、硒等微量元素,部分病人还缺乏钙、磷、铁等。因此宜补充含丰富矿物质的食物,如香菇、芝麻、大枣、枸杞等。
6、肝病患者不宜多吃的食物: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方便面和香肠等。因为,罐头食物中的防腐剂、食物色素等会加重肝脏代谢及解毒功能的负担。油炸、油煎食物属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
7、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严禁饮酒,禁食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