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的基本概念和现状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型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少数病例能转变为肝癌。
有必要解释的几个概念:乙肝病毒感染和乙肝:
乙肝病毒感染:就是平常我们说的两对半中的HBsAg+HBeAg或HBeAb或HBcAb阳性,而表面抗体阴性。乙型肝炎:我们通常就叫作乙肝,就是乙肝病毒感染后导致肝脏的炎症反应,肝功能受到了损害。但不是所有人感染了乙肝病毒都会发病、出现肝功能损害,一部分人会成为携带者。打个比喻说乙肝病毒感染就像一个人跑到你家里,不拿东西,不吃不喝,只是占了你的地盘,唯一的影响是影响你的视线。而乙肝就是这个人开始砸你的东西,也就是破坏你的肝细胞,影响你的肝功能。这个是可以治好的。所以如果仅仅是乙肝病毒感染而肝功能没有问题,一般就不用管它,平时就少喝酒和尽量少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及定期检查肝脏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大三阳和小三阳:
所谓“大三阳”和“小三阳”是一种不太规范的称法。在血清病毒学(也就是两对半)的指标检测中HBsAg,HBeAg,HBcAb三项为阳性的是大三阳,而HBsAg,HBeAb,HBcAb三项为阳性的是小三阳。大三阳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数量较高,说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小三阳通常乙肝病毒数量较低,说明病人处于病毒低复制状态,传染性较低。但是无论检测结果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要看乙肝病毒DNA定量监测的多少。乙肝病毒DNA阳性表示病毒复制仍然活跃,患者的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加以注意。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阳性为7.18%(包括了乙肝病人和携带者),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其余为携带者),每年因肝硬化和肝癌死亡大约30万余例。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高危因素:1、病毒数量高;2、HBeAg持续阳性;3、转氨酶高或反复波动;4、嗜酒;5、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h、煮沸10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乙肝病毒。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乙肝病毒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