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采集,你做对了吗?
血培养是把静脉获得的血液接种到一个或多个培养瓶或培养管中,用来发现、识别细菌或其他可培养分离的微生物。通过对临床调研,发现护士采集血培养暴露出很多问题。
1.血培养瓶瓶盖没消毒
2.采血针另一头暴露在床单上
3.不知道血培养瓶到底应该先采集哪瓶
一 血培养采集指针和时间
当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
1.体温>38℃或<36℃。
2.寒战。
3.外固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L)。
4.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
5.心率>90次/min。
6.皮肤黏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功能障碍。
9.血压降低。
10.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3-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采血时间选择在寒战或发热初起时;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最佳。
二 皮肤和血培养瓶瓶口消毒
皮肤消毒: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培养瓶消毒:血培养瓶瓶口是需要消毒的,使用75%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瓶口胶塞,自然干燥60s。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用无菌纱布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最后注入血液。
注意:不建议使用碘产品消毒,碘会使瓶塞材料降解,影响化验结果
三 血培养标本应该先注入厌氧瓶(Anaerobic)还是需氧瓶(Aerobic)
1.通常是厌氧血培养瓶→需氧血培养瓶→霉菌血培养瓶。注入血标本后摇匀。
2.血量充足:先注厌氧瓶,后注需氧瓶,避免空气进入。
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剩余注入厌氧瓶,因为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导致的。
3.注射器及双头采血针采集培养标本时注入顺序一样吗?
由于厌氧瓶内不能注入空气,所以当使用注射器采集血标本时,要先注入厌氧瓶内后注入需氧瓶内,使用双头采血针时则需要先注入需氧瓶(避免采血针细管内的空气注入厌氧瓶),后注入厌氧瓶内。
四 普通采血针暴露导致污染的处理
质控发现大多数科室采用的是普通型采血针,在抽血培养时,如果没有尾端处戴帽的那种采血针,建议先把针头端拿出来,尾端留在包装袋里,扎入静脉,固定好后再把尾端从外包装里拿出来接培养瓶
此种方法需要小心操作,最好还是用尾端带帽的那种。
说明:无论采用何种采血方法,血培养可接受的污染率通常是≤3%。
五 采集完的血培养瓶的保存
WS/T661-2020《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血培养瓶运送中明确提出:
血培养瓶应在2h之内送至实验室孵育或上机;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血培养瓶置于室温下,切勿冷藏或冷冻。应采用密封的塑料袋和硬质防漏的容器运送标本。
六 血培养瓶运送
血培养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在2h之内送至实验室孵育或上机;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将血培养瓶置于室温下,切勿冷藏或冷冻。运送过程中应采用密封的塑料袋和硬质防漏的容器运送标本,全程都应注意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七 血培养标本能从动脉血中采集吗?
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血,其中末梢血和静脉血较为常用;
动脉血则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采集过程较为困难,需操作者具备较高的穿刺技术,通常用于血气分析等特殊项目中;只是动脉血采集存在一定难度,患者不愿意接受,临床上均采取静脉抽取的方法。
而静脉血最为常见,具有血成分稳定等优势,且不会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准确反映血液循环具体情况。
对于置有动脉血压监测导管的患者来说,从动脉血中采集血培养标本方便、快捷、检测结果准确,完全可以采取抽取动脉血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