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诊治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和(或)食管狭窄、出血等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据文献报道,该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8%-27% ,在我国发病率为1.9%-7.0%。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容物通过横膈膜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全球发病率为10%-50%。根据解剖结构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约占95%,此型常常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状;Ⅱ型为单纯型食管裂孔旁疝,此型较少发生胃食管反流;Ⅲ型为混合型食管裂孔旁疝,是Ⅰ和Ⅱ型的混合型疝;Ⅳ型为多器官型食管裂孔旁疝。Ⅱ、Ⅲ、Ⅳ型同属于食管旁疝,约占5% 。
2.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及食管裂孔疝较小的患者,优先考虑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治疗
3.手术适应证:手术治疗是唯一能够复位疝囊、修复解剖功能的方式 。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未完全控制,抑酸剂不能控制的严重反流或产生药物副作用)及有严重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食管外症状(如反流性哮喘、反流性咳嗽、反流性肺炎、反流性睡眠障碍等),均有外科手术治疗指征,或者药物治疗有效,但基于生活质量、长期服药、药物费用等考虑,也可选择手术治疗。美国胃肠病及内镜医师协会在2013年关于食管裂孔疝的指南中明确提出,推荐存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进行手术修复并行抗反流手术,有症状的食管旁疝也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