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疾病
情绪与疾病
中医认为,人们对外界环境刺激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称为“七情”,包括:怒、喜、思、忧、悲、惊、恐,是人们对于外在各种刺激所引起的不同心理状态。
七情作为人的基本情志活动,“当喜而喜,当怒而怒……”,不仅不会损伤身体,而且还可以达到身心和谐的良好状态。适当的情志活动并不会引起疾病,但情志失调后,会对脏腑产生不利影响,形成不良体质,甚至可能成为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如果长期情绪混乱、偏激过度,则可能影响气血顺畅,引发疾病。
七情过激致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喜伤:心神不宁,精神恍惚,甚至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
怒伤: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两胁胀痛,急躁易怒。有的可见呃逆,呕吐,腹胀,泄泻,甚则神昏暴厥。
思伤:头晕目眩,怔忡,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失眠多梦。
忧伤: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悲伤: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或惊惕不安,常欲闭户独处,如恐人捕之。
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情志错乱,语言举正异常。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中医养生实践表明,情志舒畅平和是健康长寿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养生延寿录》中亦云:“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养生的人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坎坷的人生,无论在什么状态下,都要能够摆脱大喜、大悲、大忧、大怒的不良危害。
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
中国养生文化强调动静结合,“静”的目的是使身心处于思虑平静而且身心和谐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要求自己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正如孙思邈所说: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看到并承认自己的情绪:当我们悲伤难过、绝望无助时,要看到并承认自己的情绪,情绪不会消失,允许自己伤心难过,进行自我关怀,做自己的强大支柱。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看到并承认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能去为你的情绪找出口。
学会放松:当我们陷入迷茫时,可以进行一些呼吸的训练、放松的练习,让大脑静下来,从而有更多的空间来进行理性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时,能够看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考虑,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保持正面思维:这是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能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思考和行动,并促使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正能量。
中医认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我们也要学会适度宣泄情绪。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需要有一个出口,你也需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情绪宣泄口,而不是无限度地储存这些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