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心,愈在夏
病在心,愈在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 蒋梅先教授
一、“心病”冬病夏治原则
1、夏养心阳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相配。心属火,其脏气为阳中之阳;而夏季炎热,在夏季中阳气最盛,有益于心之阳气恢复,故心脏病变在夏季转轻。而冬天在四季中阳气最弱,阴寒较盛,易伤及心阳使疾病加重。因此,心脏病患者应在夏季的治疗中充分利用季节优势,注重补益心阳,使心阳得到充分恢复。
2、夏补心气 夏天炎热,汗孔开泄,汗出较多。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心脏病患者汗出较多则伤心气,如大汗则会“气随液脱”,甚则“大汗亡阳”;而另一方面,心脏病患者大多因为心气虚而动则汗出,汗多则更损心气。因此,在夏天补益心气对大多数心脏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3、养肝生心 中医学认为五脏配五行,而且相生相克。心属火,肝属木,木生火,肝与心是母子相生关系,调养肝脏有益于心的脏气恢复和充养。因此心脏病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夏天用些枸杞、麦冬、枣仁、菊花、决明子等养肝、柔肝、清肝的药茶或药粥,对心脏也是有益的。
二、“心病”冬病夏治攻略
1、辨证施药,夏养三伏
中医学提倡“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由于心血管疾病冬季转重,使不少患者失去“冬补三九”的机会。而夏天大部分心血管患者病情稳定,必需抓紧“夏补三伏”,可通过中药辨证治疗,使机体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如心衰患者大多心气心阳虚衰,在夏季给予益气温阳药物治疗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使冬季的心衰加重明显减轻;冠心病、高血压患者通过夏天中药调理,养心柔肝,则可改善“心主血脉”功能,减轻冬天心绞痛发作和血压增高。
2、夏服人参、冬进膏子
张伯臾教授生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善后调理中主张“夏服人参、冬进膏子”。人参对补心气最有效,尤其动则汗出的心脏病患者更应在夏天服人参。只要患者饮食基本正常,舌苔正常,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般以生晒参(即白参)为宜,根据人参等次和个人情况,每天3-9g,切片,隔水蒸服,早晚各一次,空腹为佳。如舌红苔少,口干或者便秘者,可选西洋参,也可酌情将生晒参和西洋参一起蒸服;如舌苔舌淡胖、畏寒肢冷、便溏,则宜红参。当感冒、腹泻或有其他急性病症时则宜暂时停服。
3、夜卧早起,每日微汗,忌食生冷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古人有“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的说法,主张充分把握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时机采集外界阳气,补益人身之阳,这对心脏病患者尤为重要。夏季在户外活动中吸收自然界阳气之精华,更有益于心脏阳气的恢复。此外也可舒展筋骨以从心身两方面疏放阳气。
接受阳光,每日微汗 虽然夏季炎热,但心脏病患者不必过度躲避阳光,而应适度并有规律的接受阳光。适量活动,使汗孔开泄,微微汗出,心气、心阳则随汗液遍布全身,既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有可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但要避免正午前后烈日,以早上太阳初升和傍晚前的阳光为宜;也要避免活动过量、汗出过多。
饮食清淡,忌食生冷 夏季人体水分丧失较多,血液浓缩也可增加心血管负担,需适量补充水分,可酌情饮清热解暑饮品(如菊花茶、绿茶等),但补充盐分要慎重(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衰病人)。饮食要避免荤菜过多,肥甘厚味易生痰浊,使血脉失于通畅而至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生。此外,切忌贪食生冷或冰西瓜等,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因食管紧挨心脏,冰冷食物可至心脏表面血管(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