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科普小常识
孤独症科普小常识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简称“世界孤独症日”),以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关注。每年的4月2日,联合国会发布宣传日主题,联合国秘书长和各国领导人都会发表关注孤独症人士的演讲,以引进全世界对孤独症人士的关注。
2020世界孤独症日宣传主题:向成人期的过渡衔接(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在这第13个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儿童康复科的老师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孤独症”的小秘密,以唤起全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倡导接纳,让他们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一、孤独症是什么样的疾病?
孤独症的专业名称叫“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交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每个孤独症患儿的症状都有一定区别。孤独症症状通常出现在于2-3岁之前,3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2006年起,我国将孤独症归类为精神残疾。孤独症在全球以及我国的发病均呈上升趋势,根据2020年最新的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数据,美国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上升了10%,为1/54,也就是说54名8岁以下的美国儿童中就有1名孤独症谱系儿童,亚洲、欧洲和中国的患病率估计在1%左右。
二、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吗?
是的,孤独症和自闭症是英文Autism的两种翻译而来,“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内地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主要被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有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
三、孤独症的病因是什么呢?
孤独症至今病因仍不明确。目前发现了很多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但具体的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仍不清楚。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四、孤独症容易误诊吗?
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是基于行为症状学指标,而非病因学的诊断,不能通过客观的影像学或者实验室检查证实,因此误诊难以避免。疾病的准确诊断依赖于医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症状较轻且年龄偏小的孤独症患儿容易发生误诊。一些孤独症患儿经过系统的训练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家长会觉得孩子被误诊了,其实是由于治疗的效果较好。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对于 ASD的认识、诊断和干预水平更加滞后,相关资源严重匮乏,儿科医师尤其是初级儿童保健医师和儿科全科医师在 ASD的诊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造成我国 ASD患儿诊断平均年龄普遍偏大,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率低。
五、孤独症早期的征兆有哪些?
孤独症早期识别行为标记
1.不(少)看
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儿童早期即缺乏或减少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注视,尤其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过少。
有些孤独症儿童即使可以对话,但是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
2.不(少)应
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JA)。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表现之一。
也有证据表明叫名反应不敏感不仅可以从正常儿童中识别出孤独症,也可较好地分辨孤独症与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
3.不(少)指
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孤独症儿童可能早在12月龄时,使用肢体动作交流的频率就会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
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考虑孤独症可能。
5.不当
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ASD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开始不恰当地使用物品,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参考文献:
1、邹小兵,邓红珠.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5版“孤独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8):561-56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 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055(012):890-897.
3、《孤独症儿童康复科普知识手册》 主 编:胡向阳 副主编:温洪 许晓鸣 冯力 编辑:贾美香 郭德华 秦小明 张苗苗 韩纪斌 陈森斌。
4、李廷玉. 提高儿科医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识别和管理能力[J]. 中华儿科杂志, 2017, 55(12):8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