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延续 沐爱前行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丁格尔志愿者把伤员当亲人
“感谢医院的叔叔阿姨,再见啦。”6月27日,李祖民对送他出院的医生护士,还有南丁格尔志愿者们感激地说。当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欢送首批长宁“6.17”地震伤员康复出院,李祖民就是其中一员。
首批长宁“6.17”地震伤员康复出院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在长宁“6.17”地震后,响应医院党委书记韩平号召,全院进入抗震救灾紧急备战状态。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集中收治了23名地震伤员。对地震伤员,医院实行统一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划分了专门区域作为长宁“6.17”地震危重伤员集中救治病房,会同北京、华西的专家医师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三班倒、“白加黑”成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在这群争分夺秒救治伤员的医护人员中,有这么些人格外惹人注意:他们利用自己工作之外的时间,24小时轮流守候在伤员身边,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做基本的康复训练,疏导他们的郁结……他们就是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丁格尔志愿者。
“我永远记得你们对我的好!”
今年12岁的李祖民在读六年级,即将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在地震中被墙上掉下的水泥块砸伤了头部。“孩子受的伤严重吗?住院耽误的功课怎么办?”李祖民的母亲郭廷容原本很担心孩子的伤情,但看到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南丁格尔志愿者后,她放心了。“孩子不仅没事,还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自己复习功课。”
志愿者和李祖民谈心
得知李祖名即将小升初考试,医院在全力做好医护工作的同时,南丁格尔志愿者们还耐心辅导他的功课,教他解习题,帮他背单词。“我就提了一句马上要考试了,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就都来辅导我功课,真的太感谢他们了。”李祖名说,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被南丁格尔志愿者们听去后,竟记挂在心上。
和李祖民同一天出院的罗悦菡在地震中左手被划伤,因伤及神经,情况严重,连夜转送到了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在重症监护室修养的日子里,罗悦菡左手手臂上打着厚厚的石膏。陌生的环境,活动不便的左手,让这个平日性格内向的小女孩更文静了,照顾她的南丁格尔志愿者发现她在病房里一言不发,甚至会钻进被子里小声啜泣。“小孩子平时就是有点性格内向。”罗悦菡的家人对此并没有引起重视。
“菡菡的异常举动很有可能是因为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小分队队长陶莲德说,“她不愿在人前开口讲话,我就通过微信与她交流,一步步地走进她的内心。”在华西专家、二医院医护人员和南丁格尔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罗悦菡重拾信心,变得开朗起来,笑容也重新回到了这位花季少女的脸上。
罗悦菡写给医护人员与南丁格尔志愿者的感谢信
“我永远记得你们对我的好!”出院那天,罗悦菡向照顾她的医护人员与南丁格尔志愿者们送上了一封感谢信。
南丁格尔志愿者鼓励伤员
据陶莲德表示,地震伤员出院前后反倒是她们忙碌的时候。为了确保伤员后续生活、医疗无虞,志愿者主动联系伤员所在镇政府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对接伤员所在的县医院,保证后续医疗及时跟上。“上周菡菡手上的石膏可以拆掉了,害怕她忘记,我们还联系当地医院为她及时拆掉石膏。”陶莲德说。
据陶莲德介绍,目前,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已全部出院、转院,但对伤员的关爱并不就此停止。医院对每一位地震伤员都建立了详细的病情档案、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后期了解伤员身体康复情况。
关爱结对子 延续爱与情
“祖名,地震来了,你没事吧?”7月4日,珙县发生5.6级余震。震后陶莲德反应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电话询问李祖名的情况。
李祖名说,在余震来临时,自己正在教室上课,当同学们有序地外出避难时,他本能地双手护头、瘫坐在地上。
当陶莲德听到李祖名的描述时,就知道他是因为前一次地震受伤的经历而手足无措,内心止不住地心疼,“孩子,你不要怕。专家说这次是余震,再大的地震你都挺过来了,有叔叔阿姨对你的关心帮助,你不会有事的。只是再遇到地震时,要听老师指挥,和同学们一起避险,好吗?”听到电话那头的李祖名爽快地答应自己,陶莲德才松了一口气。
“地震伤员身体上的伤痛可能会很快痊愈,但是心理的创伤需要长期的治愈。”陶莲德说。
“我跟祖名讲,正因为你受到了许许多多叔叔阿姨对你的关心、帮助,现在你回到了学校,更要好好学习,善待他人,不辜负他们对你的帮助,把这份关爱再传递给更多的人。”陶莲德表示,为了防止伤员重回正常生活后,因不再享受到特别关爱而产生心理落差,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的重心从正面鼓励,逐渐转移到感恩引导上。
几天后,当南丁格尔志愿者再次和李祖名电话交流时,郭廷容悄悄告诉志愿者,孩子现在懂事了,每天认真学习,还主动帮着家里人做事,“太感谢你们志愿者对我们的关心帮助了!”
为了让地震伤员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在他们出院、转院后,每位南丁格尔志愿者都会像陶莲德一样,每天都和他们保持微信、电话联系,还会定期进行健康随访,详细了解他们的康复情况。
“亲爱的小妍妍,还记得南丁格尔妈妈吗?我们来看您了!”4日,陶莲德和小妍妍一对一关怀对子儿科护士长张英一行,带着关切和礼物,来到长宁“6·17”地震最小伤员小妍妍家里看望她的恢复情况。
在小妍妍家中,陶莲德转达了医院党委对小妍妍的关心。离开医院十多天,小妍妍还记得给予她温暖和爱的“南丁格尔志愿者妈妈”们,安静地呆在她们的怀里,对她们笑得很甜。
小妍妍的妈妈动情地说:“妍妍回家后一直很活泼和健康,都是因为医院的救治和你们志愿者的关爱。现在,你们又到家里来看她,我真的非常感动也很感激!”看到小妍妍良好的状态和开心的样子,“南丁格尔志愿者妈妈”倍感欣慰。
据悉,为确保每名地震伤员出院后都能得到及时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指导,按照医院党委工作要求,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小分队组织开展了“和出院地震伤员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关爱活动,用实际行动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传递爱与关怀。
地震无情 志愿有爱
周元琴几周前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长宁“6.17”地震危重伤员集中救治病房转移到了该院康复科进行下一步康复治疗。“要不是这群可爱的志愿者妹妹,我怎么会好这么快呢?”周元琴一说起南丁格尔志愿者们,就是满脸的笑意,“有些事我女儿做的都没他们仔细。”
8日,当记者在病房见到周元琴时,南丁格尔志愿者正有说有笑地帮她梳辫子。“我们每天换着花样帮周阿姨编头发,周阿姨这么美,我们也要把她照顾得美美的。”志愿者曾建国说。
眼前这位美丽自信、乐观开朗的女性,很难让人联想到她在这次地震中经历了丧夫之痛。“前一分钟我和我老公还坐到床边摆龙门阵,一分钟过后他就没得了……”如今的周元琴并不避讳谈及这个曾让她痛不欲生的话题。可是在刚转入医院时,周元琴整日以泪洗面,不愿多说一个字。她在成都的两个女儿,在震后相继辞掉工作回家照顾她。
入院第三天,周元琴得知丈夫即将下葬的消息,哭着喊着求医生护士让她出院,只求赶去送丈夫最后一程。但因为她当时的伤情过于严重,中断治疗可能面临残疾的危险。南丁格尔志愿者们也只能是一面暗自抹泪,一面不停地劝说她留下继续治疗。
没能见到丈夫最后一面,成了周元琴的心中憾事一桩,她更不愿说话了。为了让她早日振作起来,除了日常护理,南丁格尔志愿者更是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她、安慰她,把她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24小时守在病床前同她讲话,帮她编好看的发式,为她做康复训练,让她早点好起来,知道周元琴爱美,还有志愿者自费给她买口红。
在女儿和志愿者们的悉心照料下,周元琴终于重拾信心,决定坚强地活下去。“我们结婚后,什么事都是他帮我做,现在为了女儿和整个家,我要重新学会靠自己。”
南丁格尔志愿者帮助周元琴做康复训练
志愿者们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周元琴的女儿杜星是看在心里,感激在心里。“她们对妈妈的照顾很细致,很多可能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即使转入康复科后,志愿者们也每天来陪伴周元琴。“刚刚还有一位志愿者在我微信上说,明天要来看我呢。”周元琴向记者展示她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是满满一屏幕志愿者对她的温馨问候。每天除了到病房里照看她的志愿者外,还有很多志愿者下了晚班后还不忘发微信关心她。“我因为手伤还没完全恢复,也怕打扰她们休息,没有每条都回复她们。”对志愿者的关怀,周元琴很是感动。
南丁格尔志愿者们每天都和周元琴聊天
据南丁格尔志愿者范玲莉介绍,自己每天都尽量抽工作之余的时间去照看结对子的伤员,“如果实在去不了,也会通过电话、微信了解她的情况。”为保证对每位地震伤员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与关爱,从伤员进入二医院那一刻起,所有南丁格尔志愿者都早晚两班轮流守候在病床前,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现在。“还会有志愿者主动要求增加班次,多陪陪伤员。”范玲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