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指导
一、脊髓损伤定义
脊髓损伤是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伤,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房屋垮塌、高处坠落、严重车祸伤、直接暴力、多为致病原因,此病致残率极高,伤后多遗留截瘫或四肢瘫以及二便和性功能障碍。
二、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1、轻截瘫:在截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截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截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2、弛缓性截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痉挛性截瘫: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意识障碍性截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截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都可能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感觉障碍、疼痛等临床表现。
三、诊断要点:
(1)有明确外伤史或者脊髓受损史。
(2)、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3)、大小便功能障碍。
(4)、X线、CT、MRI等影像学显示。
四、损伤的评定和分级
1、损伤水平的评定:神经损伤水平是指保留身体两侧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最尾端的脊髓节段水平。
2、损伤程度评定:根据脊髓损伤学会(ASIA)的损伤分级,损伤是否完全性的评定以最低骶节(S4 ~S5)有无残留功能为准。
(1)完全性:S4 ~S5既无感觉也无运动功能。
(2)不完全性:S4 ~S5有感觉(或)运动功能。
3、脊髓休克的评定: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4、损伤分级标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采用2000年美国脊髓损伤委员会修订的标准,即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A级,完全性损伤。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的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性损伤。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级,不完全性损伤。在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但大部关键肌的 肌力<3级;
D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和运动功能,且大部关键肌的肌力≥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5、运动功能的评定:
痉挛评定:目前临床上多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
运动和感觉功能的评定:采用ASIA的感觉功能,分数越高表示感觉指数评为(SIS)来评定感觉越接近正常。
ADL能力评定:截瘫患者可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于四肢瘫患者用四肢瘫功能指数来评定。
五、康复指导及护理
1、急救阶段的处理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要正确的急救措施将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减轻残疾的程度。在临床抢救告一段落,生命体征和病情基本稳定,脊柱稳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
急性期主要采取床边训练方法,目的防治卧床并发症,包括良肢位的摆放,卧床时体位变换,以及早期坐起及起立训练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呼吸和排痰训练。
2、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包括:
(1)翻身训练—指导患者翻身,充分利用没有瘫痪的肌肉,尤其是上肢和背部的肌肉
教会患者搬动下肢翻身。
(2)、上肢训练—无障碍的上肢,可举哑铃、拉拉簧、徒手操等方法训练肌肉力量;也
可通过装拉手训练上肢及上身肌肉;积极进行挺胸、俯卧背伸、俯卧
撑等背肌练习。
(3)、下肢训练——髋关节和膝关节易发生屈曲畸形,每天最大幅度地活动髋部和膝关节,
注意充分伸直或外展,每天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3~5次。
(4)、腹部训练——如卧床-抬头-起坐,或腹部平放沙袋,反复收缩放松腹肌。
(5)、起坐训练——靠坐、扶坐、床边坐、床与轮椅的转换等。
六、脊髓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及康复护理
常见的并发症:
(1)尿路感染;(2)褥疮;(3)消化道常见症状,如便秘、大便失禁、肠胀气,肠梗阻;(4)深部静脉血栓及肺栓塞;(5)肺部感染;(6)、中枢性高热;(7)肌肉挛缩,关节变形;(7)、骨质疏松。
康复护理:
(1)、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者诉说,了解其心理障碍的程度,尊重、关怀和体贴患者。
(2)、生活护理:照顾好患者洗漱、饮食及大小便等日常生活,并逐步训练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皮肤和肢体护理:褥疮要及早防治,保持床单平整、清洁,骨突起处加用气圈,多翻身,每2小时改变一次体位,并用50%乙醇按摩。对瘫痪的肢体被动活动、按摩、针灸、理疗等促进功能恢复。注意保持肢体于功能位,防止畸形。外伤性截瘫3个月后可坐起,开始架拐下地活动。
(4)、尿路护理:尿潴留者无菌条件下留置导尿管,持续导尿2周后,改为每4~6小时定时开放一次,逐步训练反射性膀胱舒缩功能,防止膀胱挛缩。注意保持无菌,每天进行膀胱冲洗,排尿时增加腹压,压迫膀胱以减少残余尿量。
(5)、预防肺部并发症:绝对戒烟,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的咳痰,必要时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6)、消化道护理:鼓励患者自行排便,除饮食调节防止便秘外,还可口服缓泻剂,对便秘严重者可灌肠,每日按摩肛门,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