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二医院潜心研究“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课题
宜宾市二医院潜心研究“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课题
2016年8月9日,谢菲尔德大学顾问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第五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康健,中国声学学会环境分会委员谢辉一行来到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察看前期与该院合作开展的“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研究”课题的成果。在康健专家学者的前期调研中发现,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一家规模较大、普及程度较高的综合医院,医院部门和科室众多,人员流动大且相互空间复杂性较高,不仅在管理上存在难度,其室内环境嘈杂的问题也在近几年越发突出。显然,市二医院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宜宾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来自八县两区的患者让这个医院人满为患。尽管医院每年都在做“分流”这件事,但成效似乎总不尽如人意。“病人来到医院,我们不仅要全力救治病人,当然也更希望他们能有一个舒适、安逸的治疗环境。”市二医院肿瘤科主任贾钰铭说。为此,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康健等专家学者、重庆大学从2014年就合作开展“综合医院病房声环境”课题研究。由重庆大学方面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流程,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提供场地、技术咨询和赞助经费。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住院患者又非常多,市二医院的病房和床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些科室甚至在走道两侧都会一直设有病床,并且全年病床使用率高达90%以上,造成走廊人员滞留量大。而在经过隔音、吸音改造后的两间肿瘤病房,病房内的吊顶材质使用了矿棉,而窗户则采用双层玻璃设计,门则是特制的木门等隔音、吸音材质。在这类病房走动,明显感到病房环境相对安静、清幽,电视机的声音听起来不再是让人烦躁的嘈杂声,患者与家属、医生的交流也不再费力。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在这两个经过改造的科室,走廊和护士站的昼夜等效连续声压级降低了5分贝左右,而病房噪声等级在夜间下降10分贝左右;走廊的混响音量下降16%,护士站下降30%,改造后的五床间则下降了27%。“那么,要确保医院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是不是只要安装市面上常见的隔音材料就行呢?”。“当然不是。”邓智骁告诉记者,“由于病房对室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较高,特别是ICU和哮喘病人的病房要求更为严苛,所以并不是所有吸声吊顶材料都能胜任这样的使用环境。”此次改造病房使用的隔音、吸音材质,多数来自于美国的高端材质,仅两间病房的改造成本,就高达十几万元。而护士站内设置了实时噪声监测仪,显示当前噪声等级。“相比纯粹地改变物理环境,此次研究也注重对人的行为的改善。”康健谈到,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大多数噪声是人为产生并且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在此次调研中,他们也将医护人员日常操作中产生的噪声纳入日常护理的管理。如禁止医护人员在病房、走廊、护士站内大声说话和高声喧哗;为护士配备橡胶海绵鞋底的护士鞋,减少走动时的脚步声;对病人的呼叫铃声进行迅速反应,并及时清除;给新来入院病人及陪护人员做好改善病房声环境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避免病人和陪护人员在住院病区大声喧哗……
“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支持这一科研项目。希望通过科研项目转化,将人文关怀服务带给每一位患者,让患者不仅能治得了病,更能享受到安逸、舒适的就医环境。”我院院长孙广运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