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讯—超敏C反应蛋白、急诊凝血功能试验、DIC常规筛查
检 验 医 讯
超敏C反应蛋白、急诊凝血功能试验、DIC常规筛查
2011-11-25
一、血细胞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血细胞分析+hCRP)测定 使用紫头真空采血管 采血量2ml;常规、急诊检测
C反应蛋白属于人群急性期蛋白,在血液中以低水平存在的正常组分,当人体有细菌感染、活动性病变、组织大面积损伤时很快升高,康复后可回复到正常水平,血清中CRP超过10mg/L提示感染、轻度和中度的细菌感染通常只有较低和中等水平升高,超过50mg/L提示广泛感染。超敏C反应蛋白是指低于10mg/L的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多次大于3mg/L,表明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高。我科开展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与血细胞分析同时测定。
二、急诊凝血功能试验(PT+APTT)使用蓝头真空采血管采血,采血至刻度,急诊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作为急诊项目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对于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必须通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才能测定,同时APTT也是肝素抗凝治疗监测指标,为保证临床手术及治疗安全,应把APTT也作为急诊项目与PT同时测定,以确保病人凝血功能检测的完整性。
三、 DIC常规筛查(凝血图+D2聚体)使用蓝头真空采血管采血,采血至刻度,常规检测
DIC中、晚期,凝血酶原、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等因消耗和降解而下降,使PT延长;病人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在DIC的早期高凝状态时,PT可缩短,发生率85%~10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灵敏和常用的筛检试验。因凝血因子消耗,APTT延长,较正常对照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如PT和APTT均延长,对DIC诊断的意义更大,发生率60%~70%。
纤维蛋白原(FIB)属急性相反应蛋白,在DIC高凝血期可增高(> 4.0g/L ),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性纤溶期常减低(<2.0g/L)。FIB减低见于70%的病例,其特异性为22%,敏感性为87%。
凝血酶时间(TT):因DIC时纤维蛋白原减少,血中肝素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使TT延长;患者较正常对照延长5秒者有助于DIC的诊断,发生率60 %~85 %。
D2聚体(D-D )测定: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经因子ⅩⅢa作用后,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经纤溶酶裂解生成特异的D-D,增高是继发性纤溶的标志。DIC时,患者血浆D-D含量明显增高,它是确诊DIC的特异指标,准确率达93%。D-D是区别DIC和原发性纤溶症的重要试验。参考值为(0~0.3)mg/L。
DIC时,血小板由于参与微血栓的形成而被消耗,故血液中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常波动于(20~100)109/L之间,其减低发生率通常为90%~95%; PLT动态性减低对诊断DIC更有价值。但在肝脏疾病、急性白血病、出血热以及化疗、放疗患者并发DIC时,由于原发病本身PLT已减少,故无诊断意义。如血小板计数>100×109/L提示DIC的可能性不大。血小板计数包含在血分析测定项目内。
(检验科网页有相关临床意义介绍)
垂询电话:检验科临检室8255029、8224380
院内:5029、4380
检验科临检室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